- 潘婷婷;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实现教师德育领导力的提升,可增强其德育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品格修养的提升。本文基于实际教学经验和文献解读,梳理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德育领导力存在认知缺陷、数字德育工具应用能力不足、德育实践体系缺乏连贯性、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并从教师、学校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分析了导致困境的原因;进而从提升教师德育领导力认知、优化学校德育管理和提高教师德育信息化教学能力三方面提出了赋能路径。
2025年S2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周晓妮;
在新时代教育强国的背景下,理想的教育应以“五育共生”为核心理念,以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为载体,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从实验逻辑、模式创新和育人成效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一是立足经典研读与人格塑造、书院制生态化育人机制和激活主体动能等积极教育举措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二是创新耕读传统与五育耦合的文化浸润、组织变革与课程重构,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情感唤醒,建构书院制五育共生系统的实践深化;三是实现传统与现代素养融合、“以文化人、以德育才”的教育目标,为培养“根深叶茂”的时代新人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2025年S2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刘静;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中,传统的家长委员会虽促进了家校沟通,但难以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亟需构建“社委会”作为结构性补充。基于当前三方合作的结构性困境,以“社委会”为枢纽,通过社区或专业机构牵头,系统整合实践基地、文化活动等社会资源,可以与家委会形成功能互补。通过分析“社委会”缺位导致的资源割裂问题,探讨建构“社委会”成员的遴选机制、“社委会”教育职能的实施路径,以及在协同育人中的关系协调,旨在优化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从理论向实践转化。
2025年S2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胡亚莉;陶东;
在教育改革持续进入深化期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固定工时制度已经很难适应当下办学和发展的实际需求。紧扣小学教育特点,围绕教育适配性的弹性工作管理创新模式进行概念的再界定,开展混合研究设计以及核心问题诊断,可以为破解教师管理中的“刚性困局”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对系统性设计、分层式推进、双轨化评估和创新性发展等模式构建与实施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新时代教师管理制度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实践范式和重要参考。
2025年S2期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刘学元;周代胜;
“双减”政策重构了教育的时间治理逻辑,将休闲能力提升为素质教育的时间维度核心能力。“双减”前,在对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如何尊重时间、如何争分夺秒加强学习的问题备受关注;“双减”后,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明显增加,要实现真正的减负提质,如何将“学会休息”作为基于时间属性的重要能力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理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基于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规律,提出学生休闲能力培养的价值重构思路,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
2025年S2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飚;柳奎;
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作为培根铸魂的重要教育资源,其景观基因的传承与创新对青少年价值观塑造具有独特价值。以重庆垫江三中“大思政课”建设为实践样本,基于景观基因理论视角,系统探究红色文化育人路径的创新实践。通过解构红色基因图谱实现课程内容重构,创新沉浸式教学模式,构建起“课程浸润—实践体验—环境熏陶—评价反馈”的立体化育人体系。深入剖析校本课程开发、红色文化活动创设、校园景观建设等实践路径,揭示红色文化基因在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强化学生历史使命感方面的作用机制。其实践表明,通过师资协同培养、校地资源整合及多元评价机制构建,可有效促进红色文化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转化的育人效能。共创新实践研究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对实现红色文化基因的代际传承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5年S2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曾祥敏;
课程是立校之本,文汇小学立足国家课程改革政策,编制学校“汇彩”课程实施方案,围绕“立志乐学,行知合一”育人目标,整合多元智能理论与实践育人理念,开发出“汇品”“汇智”“汇美”“汇新”四大课程群,形成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特色化拓展的立体化育人体系。“汇彩”课程的高效实施,得益于学校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创新性开发校本课程以及多维度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汇彩”课程校本化实践为乡村学校课程变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校本化实施方案。
2025年S2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黎明;张朝娟;
针对青少年心理韧性不足与文化育人碎片化的困境,基于AI赋能与文化浸润的理论基础,探索青少年心理韧性生态化培育路径。基于对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文化教育的价值断层和干预模式缺位的研究背景,辅以政策导向和理论支撑,开展教育创新与架构优化。重点建立起六大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体系,形成三维一体文化心理的内容支撑,践行节气文化与生命教育、《论语》成长型思维训练和阳明心学与生涯规划整合的小学、初中及高中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探讨,以期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2025年S2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永涛;
垫江县高安小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新时代德育要求,创新提出“十有少年”育人目标体系,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文化浸润与多维协同机制,构建起特色德育品牌,形成了“理念-课程-文化-协同”的全方位育人路径,为乡村学校德育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2025年S2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弋英;赵旭东;
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颁布的大背景下,阐述校本课程开设的政策要求和学理价值,结合课改实验区种子学校案例,明确高质量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对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统筹课程开发条件、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框架、开发利用在地化资源、研制课程方案评价标准等进行阐释。提出应处理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现有课程体系的关系,加强学生需求调查、专业论证和支持引导,让学生学会应用多种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等策略。
2025年S2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勇;余朝兵;刘晶晶;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与“五育融合”的教育大背景,云阳县青龙小学以“爱满校园·童心飞扬”为办学理念,以核心价值为导向,构建“六爱”为主题的童趣课程体系,开展了系统的校本创新实践。通过背景因素的系统解析,阐释六爱育人的外生动力与内生张力等课改动因;通过价值向度、层级模型和实践转化的整合性建构,阐释理论与实践对接的童趣赋能校本创新;通过课程体系的系统化设计,实现目标体系、课程内容和实施路径的校本创生;通过组织架构、课程领导力和阶段性推进的系统构建,实现课程管理的生态化升级,为县域课程改革提供可操作性方案。
2025年S2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丁成浩;
中小学研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作为一种实践性、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将书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其育德功能体现在多个层面,通过情境浸润、实践体验和反思内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与道德品格。具身认知理念由于其理论特点,与研学旅行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实践中,中小学研学课程的构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将基于具身认知理念对中小学研学课程的育德功能进行审视,并对研学课程建构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2025年S2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陈爱河;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所以,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载体,系统探索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小学生网络行为现状调查结果,结合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着力构建“课程-教学-协同”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该模式包含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拓展、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和协调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四个维度。经案例学校实践验证,这一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网络道德素养显著提升,为小学阶段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2025年S2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伟;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高中思政课改革须立足区域实际,创新育人模式。重庆市云阳江口中学以“五心共育”(忠心、诚心、信心、匠心、爱心)为核心理念,通过家校社协同机制,构建“大思政课”教学模式,有效破解了生源困境,提升育人实效。具体从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展开,聚焦“五心”内涵,构建思政育人新体系;优化目标定位、素材选择与评价体系,增强教学务实性与感染力;拓展红色资源体验、榜样故事共鸣及文化融合,厚植家国情怀。实践表明,该模式通过主题活动、校企合作等多元路径,实现了思政教育广度与深度的双重拓展,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农村高中方案。
2025年S2期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剑;
基于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要求,通过“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四维目标与“过程记录—任务完成—项目成果—时间持续性”四纵评价路径的矩阵化设计,形成可量化的劳动素养评价方案;通过实践,该评价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意物化能力与劳动品质,促进了劳动科任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劳动课程读本的形成,为新时代劳动课程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S2期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荣;
对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的重要抓手。缺少了科技制作,会让很多自然科学课程借助教材和多媒体在概念化、理论化的单一轨道上运行,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会产生大批理科课程的“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状况,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抓手,是让科学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路径。在智能化教学设备被普遍使用的当下,自制教具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路径。
2025年S2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石开华;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针对当前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存在的身心二元对立的体验缺失、认知断层的情境虚化和多元解读遮蔽的意义固化等问题,提出以身体参与为核心的范式转型路径。通过构建情境互动与身体感知的具身体验系统、开发培养抽象思维的隐喻映射网络和建立多元理解整合的动态意义重构机制,实现从“离身”到“具身”的教学转向。旨在为寓言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
2025年S2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燕;张朝娟;
针对小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素材匮乏、情感空洞、表达动力不足等困境,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语文教学,构建以“每日感恩日记”为预写作载体的单元作文教学模式,形成“情感激活—素材积累—表达强化”的正向循环;日记内容与单元主题的预链接设计,有效破解了作文“无米之炊”的结构性难题;情感迁移策略的运用,显著增强了单元作文的情感真实性与感染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细节描写与情感表达能力,更实现了写作素养与心理资本的共生发展。
2025年S2期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严勇;
简易方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进阶,为学习难度更大的数学问题奠定基础。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简易方程”设置的内容,分别从“用字母表示数”与“解简易方程”两个角度讨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此提升学生的方程思维,展示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过渡的过程。
2025年S2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康永春;
基于系统思维理论,针对当前初中英语单元教学碎片化、浅层化问题,探索大单元教学的系统性重构路径。通过整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提出初中英语大单元的教学原则架构逻辑理路:从系统整体视角出发,强调教学要素的动态关联与层次生成;突出教学实践范式的优化:通过主题语境创设、知识结构分层、活动链递进设计,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协同发展。
2025年S2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胡君;
我国高考评价体系正经历从知识记忆向素养培育、标准化测评向多元综合评价、封闭式教学向开放互动的三重转变。基于此,应坚持价值引领与内容深化相融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协同、理论逻辑与实践体验相统一的教学原则,通过构建议题式活动型课堂、优化多维评价体系、拓展教学实践场域等策略,实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回应新高考改革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5年S2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汤霞;
在“双减”政策下,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实践中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已成为摆在诸多音乐教师面前的难题。在大量的调研基础上,结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对小学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论述,阐述了小学音乐教育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并立足“双减”政策,对小学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路径进行了探索,以期改善“双减”新规下小学美育的实施现状,使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025年S2期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敬凯;
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素质教育正朝着纵深方向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舞蹈教育应搭建起与其他学科沟通的桥梁,着重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创造思维。在分析舞蹈与科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共通性与互补性的基础上,提出小学舞蹈教学中融入科学知识的实践策略:挖掘趣味科学主题以选择舞蹈课程内容、遵循内在科学逻辑来设计舞蹈教学流程、设计科学互动游戏营造舞蹈学习情境、利用直观科学教具辅助舞蹈动作学习以及结合多维科学标准改进舞蹈学习评价。
2025年S2期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杨晓霞;
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是适应新时代课改形势的一种教学方式。感性与理性是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表征,接受与超越是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姿态,直觉与分析是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方式。在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学科协同育人的功能,彰显多学科协同育人的价值。通过跨学科的美术教学,培育学生的审美解读力、理解力、思维力、创造力。
2025年S2期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卫锋;李强;
在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正陷入文本碎片化、活动割裂化、评价滞后化的三重困境。因此,以人教版必修上册“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为实践样本,借助自然语言处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多模态学习分析等前沿技术,将AI贯穿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实施、评价全过程,构建起“文本智能解析—任务动态生成—学情实时诊断—创作多维评价”的教学实践框架。
2025年S2期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治国;
思维可视化技术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为高中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充足支持。文章围绕高中语文教育,论述人工智能时代高中语文教育思维可视化技术实践的可行性与意义,并探究其实践策略,旨在为高中语文教育思维可视化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2025年S2期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益均;
作文立意的偏误长期制约着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基于大数据技术,对作文立意偏误进行精准识别与量化分析后发现:立意偏误呈现地区、学校和班级三级梯度分化,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作文水平和考试成绩密切相关,受学生个体、教学环境和社会文化共同影响,需要从个性化矫正、教学改进和教师发展等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矫正策略,进而为教师精准教学和学生素养提升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2025年S2期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冉孟明;
以高中语文小说单元为载体,立足深度思辨能力培养目标,可以通过群文阅读教学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路径。运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分析数据,从理论层面阐述小说类文本群文阅读与深度思辨能力的内在联系,提出群文组合策略、教学设计创新、评价体系优化,以及教师因势引导的“三维一体”教学重构框架,并经教学案例实践验证其有效性。
2025年S2期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洋;
“课程思政”是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重点要求,也是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措施。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分析课程思政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时代价值与融合机理,通过提升教师素养、优化教学设计和整合线上资源等实践路径,实现以课程思政促进创新素养培养的教学突破。
2025年S2期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茂华;
小说体裁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凭借丰富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广阔空间。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小说为例,系统阐释小说人物剖析在促进语言建构、思维提升、审美渗透及文化理解方面的多维价值,并提出构建聚焦人物性格特征分析的符号解码、把握情节发展中人物成长的叙事追踪、探究环境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场域重构方法体系。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小说人物剖析教学可通过“语言—思维交互”的问题链设计深化探究、借助“审美—文化共生”的小组合作促进角色深描、依托拓展阅读与迁移写作实现素养提升。
2025年S2期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海燕;
基于问题链的小学语文课堂写作教学策略,旨在通过问题链设计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思维能力和个性化表达。研究指出,问题链通过贴近生活的问题设计激发写作兴趣,借助逻辑性与层次性的问题引导构建写作思维,通过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并通过互动交流深化教学效果。以“1+X问题链”教学模式和写作思维训练案例为例,可以展示问题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问题链教学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2025年S2期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吴晓;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点教学科目,意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合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应用意识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数学教师要正确认识应用意识的概念和特点,结合生活与小学数学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优化渗透应用意识的教学策略,打破数学课堂枯燥的教学氛围,逐步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2025年S2期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杨清军;
在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基础教育改革和深化英语学科育人的必然要求。基于PWP批判式阅读教学模式与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从认知场域构建出发,探索激活文本分析的元认知能力,促进语言输入与思维输出的动态契合,形成“质疑—论证—重构”的阅读素养发展闭环等驱动机制。重点创设思辨型课堂生态,开发问题链导向的阅读任务,实施读前、读中和读后“三阶”批判式教学流程,实现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协同发展,为新课标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创新提供可操作性范式,为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提供实证参考。
2025年S2期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纪金忠;
以问题导向教学为核心,探讨高中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与科学思维;设计阶梯式问题链,逐步提升学生逻辑分析与问题解决能力;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强化物理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捕捉与反思,深化探究能力与科学素养。由此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025年S2期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范宗山;
随着智慧教育战略的实施,智能化工具逐步融入学科教学体系,成为支撑教师教学创新的重要载体。挖掘智能技术对高中化学教育的应用价值,针对当前高中化学教育中存在的课前学情诊断精度不足、课堂教学反馈机制滞后、课后辅导个性化缺失等问题,从构建可视化知识图谱、促进交互式沉浸体验、加强个性化诊断反馈、优化生成性资源指导,以及进行课后辅导方面提出建议。
2025年S2期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时伟;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的相互结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常通过项目式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即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聚焦特定的主题和任务、构建丰富有效的教育方案,并以详细的策划方案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提升综合思维和实践技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功能,融合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
2025年S2期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谈晓华;
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以课程为载体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系统融合的新课题。研究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育人价值及面临的严峻挑战进行充分论述。重点聚焦通过重构教学内容整合生态元素,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实践范式升级,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开发校本课程,通过改革教学评价构建多元机制,通过教学实践的创新设计与推动教学成果转化等路径与策略,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突破。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经验,既有力地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发展,又为其他学科在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025年S2期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经纬;
通过实践研究,探索课堂情景剧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施路径与价值。聚焦教师角色转型、教学内容融合与形式多样化设计三大策略,系统分析情景剧在美术课堂中的操作框架;实证表明,该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技巧、创意实践水平及文化理解深度。结论指出,美术教学融入课堂情景剧可以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为今后美术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025年S2期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