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玥姗;
课堂诊断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教研方法。传统课堂诊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循证实践的介入为课堂诊断的改造提供了重要支撑。循证式课堂诊断主张教师经验、智慧与教学证据的有效结合,能够解决教师教学的实践问题,为教师优化教学行为提供证据支持,促进多元诊断主体深度合作,实现教学情境的真实再现。循证式课堂诊断的行动逻辑围绕着寻求证据、转化证据、提炼证据、升华证据四个步骤展开,其有效运行需要以研究性教学诊断共同体为载体,探求高质量证据支持,涵养诤友式、包容式的合作文化,从而帮助中小学教师以更有效的方式思考教育教学,改善教学实践。
2025年24期 No.997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6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彭泽平;郭小涵;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乡土课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成为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的重要介质。在位育理论的视角下,乡土课程具有培养乡土人才、振兴乡村学校以及实现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价值意蕴。然而,乡土课程建设普遍存在着乡土课程取向的价值性冲突、乡土课程建设者的认同危机突显以及乡土课程场域窄化等困局。为此,乡土课程的建设要回归“位育”,突破“离农”与“为农”的价值之争,明确“以生为本”的课程定位;应激发课程建设者的乡土自觉,集中力量整合乡土文化资源,优化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内生性与外源性动力,探索出一条建构传统与现代融合共生的优质乡土课程之路。
2025年24期 No.997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吴晓红;杨海燕;吴征;
真实情境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需要从学科发展与学生发展两个维度进行理解。数学真实情境的学科意义在于数学学科发展的真实再现,体现为数学发展的真实历史、数学体系建构的真实逻辑、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真实关系、数学在现实世界的真实原型。数学教学意义上的真实情境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境,是真实情境学科意义的教学法转化。数学真实情境具有课程资源、问题载体、教学方式、体验场域等不同的教学形态,相应地,真实情境的教学重点应指向将实材变学材、将背景变情境、将抽象变形象、将离身变具身。
2025年24期 No.997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杨晓玉;但武刚;
理解的循环是理解者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理解事物的更新层次与建构意义世界的过程,对于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跨文化理解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理解的循环分为单文本和多文本两种类型,其循环层次包含基础语言文字的梳理、部分到整体的语篇逻辑分析、意义的揭示与建构三方面。英语阅读教学需要重视理解的循环,要锁定概念,激活先见,设计问题,创设情境,由此促进学生理解的循环的达成。
2025年24期 No.997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吴阳熙;桑国元;黄如艳;
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面对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窄化与弱化现象,共生教育理论倡导人与自然资源和文化传统相容共生、和谐发展,鼓励人以自己的劳动实践构建互促共生的良性互动,为劳动项目式学习“接轨”在地化资源提供实践路径,实现人—自然—文化的共生发展,同时实现劳动教育与项目式学习的共生共荣。在自然—人文共生情境之中开展劳动项目式学习,劳动主体得以突显,劳动情境得以丰富,劳动精神得以发扬。共生教育理念下劳动项目式学习实践路径包括围绕自然—人文资源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在自然—人文共生场中选择项目内容与劳动场域,回归真实自然—文化情境生成产品。
2025年24期 No.997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2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