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政策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三重维度

    廖粤生;王先亮;冯晓露;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然行动纲领,更是建立教育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然“中国方案”。《纲要》的颁布基点是“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发展的需要;“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需要;“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跨越的需要;“教育不平衡”向“教育均衡”迈进的需要。《纲要》的逻辑要点在于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主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协同融合;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纲要》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实施重点在于不断完善政策配套;健全监测评价;加强宣传引导;强化资源保障,进而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2025年18期 No.991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下载次数:3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下教师角色与素养重构研究

    邓涵文;解凯彬;朱晨菲;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领域,它已不仅仅是传统教育的补充,而且正在重新定义教育的方式和教师的角色。系统梳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深入研究教师角色的演变以及教师素养的重新定义,讨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通过这些探讨,旨在为教育者提供关于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见解和建议,同时强调教师在这一变革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2025年18期 No.991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5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教师专业成长中“情境—理论—实践”的内在性反思

    王强;王帅;

    教师专业成长深植于情境、理论与实践的繁复交织与对话之中,这三者间的动态互动与依存关系构成教育过程的复杂图谱。深藏于三元关系中的“暗能量”是推动其融合的深层引擎,具体表现为理论自觉的内在驱动力、设计思维对创新实践的精妙引领,以及实践智慧在应对多变教育实践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元反思促进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凝练,以课例研究为行动策略引领教学革新,进而构筑嵌入式的实践共同体学习环境,以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切实可行的整合之道。

    2025年18期 No.991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中小学劳动教育中“惩罚性隐喻”的内涵、生成及破解

    韩成;何华征;

    随着依法治教的推进,中小学教育中的显性劳动惩罚已经得到有效遏制,但劳动教育中的“惩罚性隐喻”依然存在。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劳动课业的奖励性免除、对“轻劳动”或智力劳动的片面追求、异质劳动对立化、劳动的“成果霸权”等,都赋予劳动以“惩罚性隐喻”。劳动的“惩罚性隐喻”使得中小学劳动教育忽视教育的综合目标,而重视“劳动表演”和“技能竞赛”。它对正确劳动观、价值观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危害,也不利于中小学生养成坚忍的劳动韧性,增强纯洁的劳动情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从劳动“惩罚性隐喻”的三个层面出发,分析其生成的内在逻辑,进而探寻其消极影响的破解之道,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

    2025年18期 No.991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及其优化研究

    段雨迪;张雅君;周琼;王娟;

    目前,数字技术正在成为驱动人类社会变革的重要引领力量,依托数字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成为普遍共识。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引领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集结全国各地的优质资源助推基础教育阶段的高质量发展。该研究立足平台应用现状、应用模式和现实问题,从组织层、资源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以区域政府为主导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构建区域一体化数据仓;搭建教育资源良性循环体系,探索多主体多渠道数字资源协同供给;以技术赋能多元智慧教学,重构主体评价体系;提升主体数字素养,以应用主体三线协同助力智慧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025年18期 No.991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中小学校道德领导的现实阻碍与突破进路

    马超;

    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校领导实践关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亟需突破管理上的异化低效困境,向道德领导范式转变。当前学校道德领导面临功利教育观裹挟学校发展、科层体制阻碍成员深度联结、传统权威窄化领导实践、交易型领导消磨教师热情、控制式领导束缚育人活力等多重阻碍。基于道德领导理论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实践的功能价值,政府层面要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以突破制约障碍,学校层面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以塑造愿景共识,教师层面要提高参与意识和能力以履行道德承诺。

    2025年18期 No.991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0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中小学校园职场欺凌的辨识与治理

    邓云斌;任初明;王爱菊;

    中小学校园职场欺凌产生于学校职场的人际互动,是一种不公正的合作博弈,折射出学校管理失范,存在危害学校组织运行与教职工身心健康的隐忧,呼吁着社会的关注。基于概念界定、手段与结构辨识中小学校园职场欺凌,并从组织、制度、伦理三维路径开展治理。组织建设,通过“横向分权,纵向放权”的路径重建学校组织权力结构,以构建健康的职场生态;制度规制,增设普法教育预防制度和完善教师权益救济程序来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建构“预防与救济”双重的制度保障;伦理形塑,通过“公平公正、平等、道德领导与民主”等良序伦理引导职场欺凌行为主体双方的职场行为,助力学校组织治理的善治以减少职场欺凌的发生。

    2025年18期 No.991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契机、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刘周敏;庹江兵;黄格;张洋源;

    数字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是扎实推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策略。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为目标,探索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契机、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时代契机:政策驱动学校体育数字化发展、数字技术与学校体育深度融合、传统体育教育模式呼唤新内容、数字教育资源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价值意蕴:数字技术驱动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治理、研究,进而塑造学校体育数字化生态。实现路径:提出以数字育人为目标、数字素养为推力、环境渗透为依托、技术赋能为引擎的现实路径,以期为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18期 No.991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

  • 公共伦理视角下我国教师公共精神的式微与重塑

    林群;陈寒;周春艳;

    教师职业具有鲜明的公共性,教师应遵循公共伦理,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精神是教师职业精神之基底。但受工具理性、唯私主义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多种因素影响,教师公共理性精神缺乏,公共关怀与责任感较弱,公共参与度也不高。教师公共精神的重塑应秉持“为人民服务”公共伦理原则,发展教师以公共利益为先的批判理性精神,重构学校公共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校管理制度,并为教师参与公共事务搭建平台。

    2025年18期 No.991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1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TPACK下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与实现策略

    徐梦夏;李洪修;

    教师TPACK知识强调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将数字技术知识与教学法知识以及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促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形成深层次理解与创新性应用。因此,TPACK为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与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但是,当前TPACK下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过程中仍存在技术与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匮乏、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待提升以及数字共同体群智共创意识薄弱等问题。TPACK下教师数字素养培育需要深化教师TPACK知识结构,夯实教师数字化知识体系;强化教师TPACK实践培训,提升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形塑教师共同体意识,增强教师数字化协作效应。

    2025年18期 No.991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8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过渡仪式在儿童生命教育中的价值意蕴及实践理路

    王喜斌;

    过渡仪式是学校仪式的重要组成,有着极其重要的生命教育意义。首先,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流程中,过渡仪式既隐喻着儿童对过去的逐步告别,又宣示着未来对儿童的不断接纳,以此来关照儿童自然生命的成长秩序;其次,在组织规约与权力规制下,过渡仪式通过角色与身份的锻造、责任与使命的激发、人格与观念的模塑形塑着儿童的社会生命;最后,在记忆和信仰的精神探寻中,过渡仪式通过留存个体记忆、延续集体记忆以及在信仰的“心灵触及”和“自我建构”中提振着儿童的精神生命。过渡仪式生命教育的实践理路主要在于仪式本真目的的还原、参与主体自我能动性的发挥以及情感体验的增强。

    2025年18期 No.991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学科实践中个体知识的作用机制及教学策略

    桑安琪;龙安邦;

    新课标提出后,关于学科实践的研究如火如荼,但多集中于对其概念内涵等整体面貌的描摹。选择学科实践微处观之,以个体知识在实践中生成素养的发展轨迹为线索,探索学科实践中个体知识的作用机制:在文化实践层面体现为认知主体和学科知识之间主客观相结合的学科活动;在交往实践层面体现为学习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活动;在生活实践层面体现为结合学习资源的生命活动。之后,根据个体知识的生成机理将其划分为学科知识的循序性重构、个体知识的具身性建构以及对知识意义的主体协作实践三个交叉重叠阶段,围绕这三个阶段探寻帮助学生有效生成个体知识的学科实践教学策略,以期推进学科实践育人方式变革,落实学科实践育人实效。

    2025年18期 No.991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2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论数学创造力

    王宽明;陈世亨;

    创新是民族复兴的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文献的视角探究数学创造力内涵,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创造力可以表述为,在浓厚的兴趣指引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现实世界进行符号式量数化而产生的新颖、实用且适用的模式的能力,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培养,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备“心理上的数学创造力”。从数学创造力产出、数学创造力的表现、数学创造力的发生过程、数学创造力产品以及数学创造力指标等方面探究数学创造力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提升学生数学创造力的教学建议:学习方式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之间统筹;思维训练在“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之间并重;教育取向在适度掌握知识和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之间取得平衡;评价指标在个体特质和社会性因素之间均衡兼顾。

    2025年18期 No.991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风险与防范

    张娟;邓卓明;

    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跨模态学习模型的文图对比预训、可扩散化模型和强化学习机制等技术优势,能链接海量网络内容和生成模仿人类语言模式的交流对话内容,助推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发展,但它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同时面临伦理关系失调、伦理价值失衡、伦理规范失控、伦理行为失当等风险。究其成因,主要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类人属性和人机互动性不断增强、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算法模型的不易解释性和智能技术的不确定性、相关主体的伦理风险研判和应对能力相对不足。通过构建伦理关系、强化价值引领、完善制度法规、提升伦理素养探索有效的防范举措,可以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2025年18期 No.991 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4K]
    [下载次数:4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默会知识观视域下学生运动技能习得机理及其现实观照

    徐庆涛;李如密;

    默会知识观深探学生运动技能的默会维度。基于默会知识观,从心智具身的功能转悟、思维隐喻的寄托力量、嵌入场域的亲知存在三个维度剖析了学生运动技能的习得机理。同时从运动技能习得机理的视角,发掘学生运动技能的习得特点,分析运动技能习得过程中默会性、亲知性、顿悟性、非逻辑性的认知特征,可为学生运动技能的习得提供如下实践思路:聚焦“问题—任务”式的运动经验表征;关注“示范—模仿”式的教学策略表达;指向“体验—领悟”式的教学实践推进;开展“时序—主体”式的教学评价反馈。

    2025年18期 No.991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教育与教学评价

  • 数据分析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的理论构建与教学启示

    邹乐;孙小军;惠姣姣;

    在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支点的大数据时代,如何在教学实施中落实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而开展核心素养评价研究自然就成为实现焦点、撬动支点的关键点。本研究在梳理数据分析素养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数据分析素养的内涵和测评指标体系;进一步采用Delphi法最终界定了数据分析素养的内涵,并形成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的高中生数据分析素养测评指标体系。依托上述工作,给出了发展高中生数据分析素养、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启示,以期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

    2025年18期 No.991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2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秦一铭;李广;

    科学构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是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变革的重要回应,也是促进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的方向指引。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评价强调聚焦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的表现与发展。基于情境认知理论和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建构语言运用情境、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三位一体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评价模型,研制以关键能力表现为核心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发现,构建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结构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为完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推动语文考试命题变革、提升语文教师评价素养提供一定参考。

    2025年18期 No.991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2K]
    [下载次数:36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