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安琪;龙安邦;
新课标提出后,关于学科实践的研究如火如荼,但多集中于对其概念内涵等整体面貌的描摹。选择学科实践微处观之,以个体知识在实践中生成素养的发展轨迹为线索,探索学科实践中个体知识的作用机制:在文化实践层面体现为认知主体和学科知识之间主客观相结合的学科活动;在交往实践层面体现为学习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活动;在生活实践层面体现为结合学习资源的生命活动。之后,根据个体知识的生成机理将其划分为学科知识的循序性重构、个体知识的具身性建构以及对知识意义的主体协作实践三个交叉重叠阶段,围绕这三个阶段探寻帮助学生有效生成个体知识的学科实践教学策略,以期推进学科实践育人方式变革,落实学科实践育人实效。
2025年18期 No.991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2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王宽明;陈世亨;
创新是民族复兴的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文献的视角探究数学创造力内涵,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创造力可以表述为,在浓厚的兴趣指引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现实世界进行符号式量数化而产生的新颖、实用且适用的模式的能力,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培养,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备“心理上的数学创造力”。从数学创造力产出、数学创造力的表现、数学创造力的发生过程、数学创造力产品以及数学创造力指标等方面探究数学创造力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提升学生数学创造力的教学建议:学习方式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之间统筹;思维训练在“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之间并重;教育取向在适度掌握知识和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之间取得平衡;评价指标在个体特质和社会性因素之间均衡兼顾。
2025年18期 No.991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娟;邓卓明;
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跨模态学习模型的文图对比预训、可扩散化模型和强化学习机制等技术优势,能链接海量网络内容和生成模仿人类语言模式的交流对话内容,助推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发展,但它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同时面临伦理关系失调、伦理价值失衡、伦理规范失控、伦理行为失当等风险。究其成因,主要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类人属性和人机互动性不断增强、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算法模型的不易解释性和智能技术的不确定性、相关主体的伦理风险研判和应对能力相对不足。通过构建伦理关系、强化价值引领、完善制度法规、提升伦理素养探索有效的防范举措,可以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2025年18期 No.991 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4K] [下载次数:4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徐庆涛;李如密;
默会知识观深探学生运动技能的默会维度。基于默会知识观,从心智具身的功能转悟、思维隐喻的寄托力量、嵌入场域的亲知存在三个维度剖析了学生运动技能的习得机理。同时从运动技能习得机理的视角,发掘学生运动技能的习得特点,分析运动技能习得过程中默会性、亲知性、顿悟性、非逻辑性的认知特征,可为学生运动技能的习得提供如下实践思路:聚焦“问题—任务”式的运动经验表征;关注“示范—模仿”式的教学策略表达;指向“体验—领悟”式的教学实践推进;开展“时序—主体”式的教学评价反馈。
2025年18期 No.991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