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政策

  • 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教材、学生三维互动模式探究

    左静妮;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形成了复杂的运作模式与交互逻辑。根据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关系解释模型,传统主客体关系不仅转向主体间性,更逐步走向人与数字化教材的对话学习样态。教育要素间关系探究必须将诸多新兴因素纳入考量范畴,从一种更为宏观、全面且多元融合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他们之间的三维互动模式。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分析各要素的特性,聚焦数字化教学模式驱动下的三维互动关系,应用理论思辨法探究其协调运转模式、深层次内在逻辑及驱动原理,以期为学生的学习模式变革和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做一理论研究铺垫,也为学会教学、学会学习等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2025年24期 No.99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新时代绿色教育的现实表征与实践向度

    陈斯琪;

    绿色生产力是一种新质生产力,绿色教育可助力绿色生产力的最终达成。在新时代背景下,绿色教育的现实表征主要体现在兼具环境育人的实践活动,以生命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质人才的创造式培育方式。但绿色教育存在着一些现实隐忧,如绿色教育素养不足,生态目的偏离;科技僭越主体生命,以人为本理念异化;创新思维培育不足,身心陷入离身困境等。对此,可在实践中进行以下改善:创生绿色教育资源,提升绿色教育素养;直面数字化生存,激发命运共同体意识;探寻教育身体逻辑,实现创新发展可能。

    2025年24期 No.997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教育“元价值”及其实现

    计宇;王颖;

    生命与生存价值是人的“元价值”。21世纪的“人”处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新时代,但由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新时代中国人生命发展的轴心根脉、实践底色与灵魂能量。新时代的教育要面对新时代中国人生命发展的现实环境,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元价值”定位:为充盈生活意义提供中国理念、为理解现实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为强健体魄意志提供中国素材、为培养审美素养提供中华美学精神、为合理体认劳动实践提供中国底版;通过深入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内蕴、全面建构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气质、积极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身学习等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教育“元价值”,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促进新时代中国人的生命发展。

    2025年24期 No.997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数字化时代教师时间的指向、困境与重构路径

    赵钱森;

    在由数字技术构建的虚拟时空和现实世界内,教师面临全新的时间结构与时间体验感。教师时间是由顺应生命节律的自然时间、适应工业生产的钟表时间、营造虚拟时空的数字时间构成。然而数字时间不断同化教师的自然时间体验和钟表时间秩序,教师数字劳动的溢时化现象加剧,教师教书育人的时间博弈困境突显,教师时间自然性与经验性日渐式微。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需要优化学校的制度性时间,为教师构建良性的劳动时空场景;重塑教师的育人时间,彰显教师应有的立德树人担当;搭建共鸣的数字时间,推动“技—师”双向数字化发展,让数字时间赋能教师发展。

    2025年24期 No.997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

  •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构建的困境及其纾解

    臧艳美;

    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其共享机制构建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资源利用率理论视角下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能加快推动教育资源数字化,统筹各类资源建设并实现资源全覆盖,促使新时代教育更为现代化、均等化、优质化。在既往教育资源数字化共享实践过程中,教育资源建设不充分、资源共享度有限、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从资源利用率角度出发,可根据当前存在的发展困境,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统筹建设、共建共治、创新推广等途径,持续提升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构建质量与服务效率。

    2025年24期 No.997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互动仪式链理论下教师跨校交流的困境与改进策略

    陈鑫艳;王浩允;李国强;

    教师跨校交流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从互动仪式链理论看,交流教师与流入校教师之间的合作研讨就是“互动仪式”,且互动状况直接影响跨校交流效果。针对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教师跨校交流存在的隐性困境,提出健全流入校师资队伍,增加其外出考察机会;营造和谐交流氛围,提升教师身份认同;深入宣传跨校交流的价值,促使教师树立大局观;发挥交流教师榜样作用,提升仪式吸引力,促进积极情感交流等改进策略,以期为教师跨校交流实践提供借鉴与思考。

    2025年24期 No.997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学校德育的文化困囿与超越路径

    王贤德;程伟;

    传承人类文明是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和时代担当,然而学校德育中人文性的失落和价值标准的迷离使之文化意义阙失。超越该困境,学校德育可聚焦文明的本质与内核、萃取并融合决定文明性状的核心精神——文明基因,在历史与现实、一元与多元的对话中丰盈其文化意义。立足文明基因,学校德育的实践路径是:第一,在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中梳理人类文明,建立学校德育共享的文明基因库;第二,基于对学校德育历史与现实的廓清,检索文明基因扩展其文化视野;第三,聚焦学校德育内容与方式的改进,融合文明基因丰盈其文化意蕴;第四,聚焦学校德育制度的完善,融合文明基因深化其育人旨趣。

    2025年24期 No.997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乡村小规模学校美育浸润的行动阻碍与优化策略

    韩闰轩;杨若麟;

    乡村美育浸润是乡村学校“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更是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乡村小规模学校美育浸润拥有宏观省市县乡阶梯统筹、中观资源端口机制协同、微观主体共育的内在结构。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美育浸润面临着政府嵌入细化不足、认知嵌入效度欠佳、认同嵌入屏障未破、经济嵌入适配较弱、教育嵌入主体缺失等行动阻碍。这要求在基础设施建设、艺术知识普及、美育认同建构、合理适配的经济支持以及美育师资队伍培育等方面予以优化。

    2025年24期 No.997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

  • 中国班主任研究的贡献与前瞻

    李伟;洪叶;冯敬睿;宋广成;罗岚;

    第十四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会议于2024年10月25至26日在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成功举办。与会代表们聚焦中国班主任研究的贡献与前瞻,围绕中国班主任研究与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多元视域下的中国班主任研究,中国班主任研究中的理论、实践与政策的关系,高质量中国班主任研究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及新时代班主任育人质量提升路径探索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在纯粹、自由、平等、包容、深刻、专业、灵动的讨论中推动班主任研究向前一步迈进。

    2025年24期 No.997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学物理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及课程体系构建

    周航;孙宝印;桑芝芳;

    新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对中学物理教师的高素质专业化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通过问卷对329位中学物理教师培训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剖析了中学物理教师培训需求中的共性和特性,提出了“主题引领+需求导向”的培训理念,构建“必修+选修”的培训课程体系,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较好借鉴和参考。

    2025年24期 No.997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9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智慧教育背景下学生个人信息保护的困境与应对

    蔡俊辉;李茵茵;

    智慧教育背景下,为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学生差异化教育,需要收集分析大量学生个人信息。学生个人信息安全隐患值得予以关注。通过生命周期理论对智慧教育背景下学生个人信息安全隐患进行详细分析,归纳出收集阶段的信息过度收集、存储阶段的信息泄露以及公开应用阶段的信息滥用等安全隐患。而后分析得出上述问题在制度层面、实施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原因。针对以上原因,当前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应对:制度层面上应变革现行规范规则的实施,实施层面上应完善现行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个人层面上应注重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2025年24期 No.997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小学职业生涯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的可能与路径

    李红卫;

    职业生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内涵及目标相近,故职业生涯教育与劳动教育具有融合开展的可能性。小学职业生涯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有助于解决部分学校劳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建设有生命力的劳动教育体系,并有助于提升有关方对小学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认同度和重视度。为实现小学职业生涯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开展,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政策、健全机制。

    2025年24期 No.997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循证式课堂诊断的价值属性、行动路径及有效保障

    任玥姗;

    课堂诊断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教研方法。传统课堂诊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循证实践的介入为课堂诊断的改造提供了重要支撑。循证式课堂诊断主张教师经验、智慧与教学证据的有效结合,能够解决教师教学的实践问题,为教师优化教学行为提供证据支持,促进多元诊断主体深度合作,实现教学情境的真实再现。循证式课堂诊断的行动逻辑围绕着寻求证据、转化证据、提炼证据、升华证据四个步骤展开,其有效运行需要以研究性教学诊断共同体为载体,探求高质量证据支持,涵养诤友式、包容式的合作文化,从而帮助中小学教师以更有效的方式思考教育教学,改善教学实践。

    2025年24期 No.997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6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位育视域下乡土课程建设的价值、困境与突围

    彭泽平;郭小涵;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乡土课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成为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的重要介质。在位育理论的视角下,乡土课程具有培养乡土人才、振兴乡村学校以及实现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价值意蕴。然而,乡土课程建设普遍存在着乡土课程取向的价值性冲突、乡土课程建设者的认同危机突显以及乡土课程场域窄化等困局。为此,乡土课程的建设要回归“位育”,突破“离农”与“为农”的价值之争,明确“以生为本”的课程定位;应激发课程建设者的乡土自觉,集中力量整合乡土文化资源,优化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内生性与外源性动力,探索出一条建构传统与现代融合共生的优质乡土课程之路。

    2025年24期 No.997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学真实情境的学科意义、教学意义与教学实现

    吴晓红;杨海燕;吴征;

    真实情境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需要从学科发展与学生发展两个维度进行理解。数学真实情境的学科意义在于数学学科发展的真实再现,体现为数学发展的真实历史、数学体系建构的真实逻辑、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真实关系、数学在现实世界的真实原型。数学教学意义上的真实情境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境,是真实情境学科意义的教学法转化。数学真实情境具有课程资源、问题载体、教学方式、体验场域等不同的教学形态,相应地,真实情境的教学重点应指向将实材变学材、将背景变情境、将抽象变形象、将离身变具身。

    2025年24期 No.997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指向“理解的循环”的英语阅读教学及其实现

    杨晓玉;但武刚;

    理解的循环是理解者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理解事物的更新层次与建构意义世界的过程,对于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跨文化理解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理解的循环分为单文本和多文本两种类型,其循环层次包含基础语言文字的梳理、部分到整体的语篇逻辑分析、意义的揭示与建构三方面。英语阅读教学需要重视理解的循环,要锁定概念,激活先见,设计问题,创设情境,由此促进学生理解的循环的达成。

    2025年24期 No.997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共生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项目式学习的可能与可为

    吴阳熙;桑国元;黄如艳;

    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面对劳动教育目前存在的窄化与弱化现象,共生教育理论倡导人与自然资源和文化传统相容共生、和谐发展,鼓励人以自己的劳动实践构建互促共生的良性互动,为劳动项目式学习“接轨”在地化资源提供实践路径,实现人—自然—文化的共生发展,同时实现劳动教育与项目式学习的共生共荣。在自然—人文共生情境之中开展劳动项目式学习,劳动主体得以突显,劳动情境得以丰富,劳动精神得以发扬。共生教育理念下劳动项目式学习实践路径包括围绕自然—人文资源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在自然—人文共生场中选择项目内容与劳动场域,回归真实自然—文化情境生成产品。

    2025年24期 No.997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2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育与教学评价

  • 数智技术赋能教育评价转型的内生动力、关键问题与实践路向

    乔颖;

    数智技术作为新时代高新科技集成产物,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不断推动着教育评价转型。现阶段,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稳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产生诸多教育数据,教育高质量发展倒逼新技术与教育融合,数智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等特点支撑教育评价革新。为充分发挥数智技术的现实价值,需要在明确教育评价基本内涵的前提下,从客观性、立体性、发展性、效率性等维度进行探索,确保教育评价涵盖教育全过程与各环节,呈现智能、精准等特点。为此,数智技术赋能教育评价转型,需要考虑政策指引、教育需求、技术支撑等综合因素,通过构建转型机制、树立数字理念、建设评价新模式等途径开展具体的转型实践工作。

    2025年24期 No.997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的改革指向与数字化转型

    程艳霞;殷新;王亚兰;

    教学评价牵引行动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应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与教师教学能力双重维度,既关注学生必备能力和关键素养的评价,也聚焦于教师教学理解力、建构力与决策力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学评价改革应紧扣核心素养立意,关注学生成长增值,并强调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学评价的实施需要提升教师评价素养,强化数据理解与应用能力;构建多主体协作评价机制,确保评价公正有效;运用情境适应性评价,融合智慧课堂技术;依托数字循证评价,提供精准决策支持;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师生深度反思与全息成长,推动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24期 No.997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