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与政策

  •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林业锦;潘薇薇;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冲击着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推动教育领域数字化转型,重塑着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内涵,针对其发展所面临的育人目标背离、数字鸿沟加剧、主体关系失调、数字应用失范等现实困境,为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包括更新数字教育理念,遵循价值理性;建设智能数字环境,优化师资配置;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掌握数字技能;明确数字伦理标准,确保数字安全,以期为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中的深度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2025年S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数字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体系与协同培养机制构建

    韦洁璨;

    构建数字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体系与协同培养机制是推动数字时代育人工作改革优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助力。从数字素养的基本内涵和学生个人成长的现实需要来看,育人目标体系应包含树立数字意识和掌握基础技能的基础目标、推动数字化高效化学习和创新的核心目标、以数字素养赋能学生职业发展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校内协同、政产学协同、家校社协同三大协同机制,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学生数字素养培育工作当中,发挥主体优势,凝聚主体力量,实现育人目标。

    2025年S1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症结探寻与破解路径

    卞敏;

    “寒门出贵子”是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事实,反映出教育社会流动功能以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阶级上升中具有发挥空间,“教育改变命运”一直是带有希望性的重要社会议题。但当社会阶层不断分化、文化资本不断积累时,寒门学子的文化弱势被进一步放大,投射在教育上就表现为“寒门难出贵子”,这与我国一直追求的教育公平、育人理念不相符。因此,立足真实的时代背景,从寒门学子所面临的多重符号遮蔽分析具体症结,进而提出破解路径,对于当下寒门学子实现身份突围至关重要。

    2025年S1期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

  • 数字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应然逻辑、实然困境与破局对策

    赵又娇;

    数字时代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基于“应然—实然—对策”分析框架,可以探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逻辑、现实困境与破局策略。应然层面强调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以技术赋能为支撑、以资源开放共享为准则、以安全伦理为底线的建设逻辑;实然层面揭示技术应用滞后、数据壁垒、教师数字素养不足与安全风险等突出矛盾。对此,提出推动技术与需求深度融合、构建标准化数据共享体系、强化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完善安全与伦理监管框架等对策,以期为协同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提供实践指引。

    2025年S1期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治理路径

    包晓佳;

    现阶段,县域内基础教育需从价值逻辑、政策逻辑、文化逻辑与历史逻辑着手,厘清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逻辑思路,为基础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保障。然而,分析当前县域内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可知,县域内基础教育顶层设计欠缺,系统性规划不足,校际办学标准存在明显差异,资源配置不均衡,师资结构性短缺且不均衡等问题较为突出。为促进县域内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相关主体需要立足县域实际,全面加强基础教育顶层设计与规划,推进县域内学校质量建设,丰富普惠性、共享性教育资源供给,以保障性政策优化师资结构,不断激发县域内学校内生发展动力,开创县域内基础教育发展新局面。

    2025年S1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机制的构建

    郭瑜佳;

    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都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的城乡教育发展中,二者处于不协调、不均衡的状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因此,为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立足乡村振兴战略,从理论与实际出发,在厘清城乡教育融合发展理论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提出构建路径:从政策、经费、队伍入手,打破“厚城薄乡”式教育壁垒;从融合制度、要素流动入手,打造“双向共享”式教育格局;基于“城—镇—村”层级线索,建立线上资源图谱并实现精准匹配;基于全面且持续的保障机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

    2025年S1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算法媒介嵌入乡村教育现代化治理的发展路向

    朱新辉;黄文娇;

    现如今,算法媒介已成为乡村教育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引擎,在优化决策与规划、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打破信息壁垒及强化风险防控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算法媒介能重塑乡村教育现代化治理空间,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支撑,但也面临着技术适应性与可及性、教育知识与文化适应性、资源分配的均衡性以及教育伦理与隐私保护等嵌入限度的困扰。实践过程中需要消解乡村教育中的算法鸿沟,链接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强化乡村教育培训机制,全方位监测乡村教育现代化治理效果,以确保乡村教育现代化治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促进教育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2025年S1期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育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的构建

    林丽英;

    构建稳定、健康、可持续的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是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实需求,也是促进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中小学教育转型发展的有效策略。教师退出机制的构建,涉及政府、社会相关机构、学校、教师等多方主体。现阶段,落实中小学教师退出仍存在一系列问题,表现在教师退出观念落后、教师评价认定指标不清、教师退出监督缺失、教师退出保障不足等层面。为此,中小学应依据相关政策指导,正视教师退出工作,并持续细化不合格教师评价认定标准,完善教师退出实施流程,结合相关保障措施,实现教师退出的可持续发展,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2025年S1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学校精细化管理的优化

    泥川;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教育治理体系。学校管理作为教育治理的微观基础和关键环节,亟须向精细化方向转型。精细化管理的核心要义在于精准、细致、高效、协同,是提升学校办学效能、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现阶段,学校精细化管理实践中存在理念偏差、制度粗疏、技术滞后、主体缺位等突出问题,对此提出系统性优化路径,即革新管理认知,重塑服务导向的精细化理念体系;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精准高效的管理标准框架;强化技术应用,构建数据驱动的智能管理生态;激活多元参与,打造协同共治的管理新格局,以期推动学校管理从粗放走向精细、从经验走向科学、从封闭走向开放,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质量落实。

    2025年S1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

  • 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探索

    谢平娟;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实践的价值追求,对强化教师职业认同感、涵养高尚的师德师风、淬炼教育教学实践智慧意义重大。当前,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理论体系建构不足、实践转化平台欠缺、师德评价操作性弱、青年教师认同度下滑等困境。为此,需要建构理论体系、设计转化路径、完善评价维度、创新传承方式。教育家精神的系统性引领能有效促进教师从技术型向反思型转变,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价值坐标与实践范式。

    2025年S1期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教育家精神赋能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陈磊;田娟娟;

    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深入实施与“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的全面落实,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教育创新践行者、学生精神引路人的地位更加突出,教师队伍建设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在此背景下,以教育家精神赋能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破解教育难题、引领教育变革的关键路径。通过深入分析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教师队伍发展现状与问题、教育家精神赋能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三方面内容,提出加强教师培训、完善激励机制、营造支持性环境三条教育家精神赋能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可以为新时代教育改革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25年S1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教师数字素养及其提升

    朱妤;

    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塑造中国教育发展新优势的突破口,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创造了契机;同时,教师数字素养为智慧教育发展和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基于当前存在的教师数字运用意识淡薄,数字应用能力和意识不足以及数字督导缺失等问题,提出政府、学校、企业协同强化教师数字意识,创新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路径,构建数字伦理问责机制和数智化评价机制等策略,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贡献智慧。

    2025年S1期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小学教师负担治理的认知逻辑、问题表征与实施策略

    潘德坤;

    中小学教师负担治理旨在持续性、规范化地管理教师负担,关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质量。从中小学教师负担治理的认知逻辑入手,揭示出教学主管部门管理水平较低、教师内生减负力不足、治理内容结构不合理、智能技术辅助治理水平不足、评价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对此,针对性提出多主体协同完善管理机制;围绕“教师本位”强化内生减负能力;优化负担治理内容体系;构建“人—技”互动治理机制等措施,以期为后续中小学教师负担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S1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教师网络研修研究

    柴亚东;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网络研修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从当前网络研修实际效果来看,乡村教师多存在内生驱动力不足、研修资源不完善、支持保障机制欠缺、研修质量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而教育数字化发展为乡村教师提供了坚实支撑,有助于提升网络研修的精准度。为摆脱乡村教师网络研修的现有困境,可从贴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激发学生内生发展动力;完善网络研修教育资源建设,建立系统化研修管理体系;健全网络研修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规范网络研修监管制度,促进网络研修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着力。

    2025年S1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时代混合式教学中主体能力培养的困境及出路

    王雁鸣;陈小雨;时国庆;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混合式教学作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有效途径,而相关主体能力的高低则成为能否有效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核心制约因素。立足数字化时代,利用文献法剖析教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者等核心主体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中须具备的重要能力要素,总结目前教育主体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即教师存在理念滞后与能力断层、学生面临自主缺失与适应不足、教育管理存在资源错配与支持不足。为此,提出系统化的能力培养路径,即从精准培养、混合研修、智慧支持等方面深化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从夯实信息素养、创设支持环境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提升认知引领、优化组织保障强化教学管理者责任意识。

    2025年S1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析

    秦欣;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立足教育实践,分析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重构“以学为中心”范式、适应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时代价值,指出其面临数字资源配置失衡、教师数字素养不足、教学范式转型阻滞及数据治理合规性挑战等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从升级硬件设施构建智能环境、强化师资培训培育新型队伍、深化教学改革打造智慧范式、健全制度保障完善数据治理四个维度提出具体实施路径,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助力构建包容性未来教育生态。

    2025年S1期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中小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反思与重塑

    陶新慧;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要求中小学打造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融合“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成为该模式的必然选择。探究中小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为新视角的必要性,分析现阶段中小学课程教学模式应反思的现实问题,包括教育与评价分离、学习方式较为单一、技术水平不足、实践性教学距离社会实际差距较大等。然后,从深化核心素养的共同目标入手,提出可以从综合运用单元主题式教学模式、数智化教学模式和PBL教学模式等方面重塑中小学课程教学模式。

    2025年S1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核心素养导向下基础教育高质量教学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杨瑜琳;

    核心素养导向下基础教育阶段高质量教学特点鲜明,坚持“五育融合”的教学理念,坚持学生主体的教学设计,坚持公平优质的教学过程,坚持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在教学实践中,“五育融合”观念强调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但“唯分数”论仍存在;教学设计理论新颖,但教师实践落实难;教学方式多样化,但应用过程形式化;教学评价多元化,但评价标准同质化。为提高教学质量,应坚持生本思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师能力,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改革教学评价,建构个性化评价标准。

    2025年S1期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驱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模式构建

    陈惠英;

    探讨人工智能驱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机遇、挑战及模式构建。AI技术通过个性化学习、教学效能提升和教育治理转型,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如自适应学习系统实现因材施教、数据驱动教学优化流程、大数据支持科学决策。然而,AI应用也面临数据隐私风险、智能工具与课程适配不足、区域资源配置失衡及教师AI素养缺失等挑战。为此,构建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建立人机协同机制、优化资源分配模式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的闭环改革模式,以推动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规范应用,促进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

    2025年S1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校园文化场域中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及建构路径研究

    文辉;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间接、内隐、非正式的课程形式,与显性课程相互配合,共同为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价值观形成、综合素养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校园文化场域中,为强化隐性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应联合多元教育主体统筹规划隐性课程开发,从校园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挖掘潜在隐性课程资源,进而发挥教育合力,协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2025年S1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风险及应对

    王博文;

    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技术创新、时空融合和反馈迭代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了时代性和吸引力。然而,持续赋能也带来多重潜在风险,主客体关系的错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教育过程的整体性因技术碎片化被解构,生成内容可能引发意识形态风险,导致价值判断界限模糊,技术标准和规范的不完善也引发了伦理责任交织等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工智能素养,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生产和应用中强化价值导向,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技术监管,同时在国际合作中进一步解决伦理冲突。

    2025年S1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聚焦文化自信的思政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张金娟;

    立足新征程、新形势,思政课建设要更加注重文化育人,夯实文化根基,以引领思政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立足文化自信视阈,从教育任务、学科发展、文化传承、发展全局四个层面分析探讨聚焦文化自信的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意蕴,并从系统设计、课程衔接、教学方法、资源拓展等层面明确了培育文化自信的实践进路,可以守正创新,推动思政教学提质增效。

    2025年S1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多维检视

    乔增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本文从价值内蕴、现存问题及实践进路三个维度展开研究,系统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育人质量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深入剖析了当前存在的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素养不足及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并提出了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沉浸式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训与资源建设、完善多维评价机制等实践策略,以期通过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思政教学的感染力与实效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文化支撑与实践范式。

    2025年S1期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印月;

    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时期,推进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已成为促进“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大思政课”建设必须主动迎合数字技术的创新性变革,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具有打破育人时空界限、丰富育人教育资源,提高育人精准化等价值意蕴,但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为推进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高质量建设,可通过更新数字教育理念,强化数字素养;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协同育人体系;搭建数字资源平台,聚焦资源整合;强化数字伦理规范,明确价值立场等路径展开实践。

    2025年S1期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王妮;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磨砺顽强意志、涵育忠诚品格。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弘扬、传播、培育好伟大建党精神,探索其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提出从内容建设、手段革新、队伍培育、效能评估等角度着手,以期提升融合育人实效。

    2025年S1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意蕴与优化路径

    莫祥伦;谢龙龙;

    新时代,劳动形态已发生深刻变革,脑力劳动的比重日益增加,服务性劳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响应政策号召的集中体现,更是新时期劳动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基于此,文章在分析新时期劳动者特质表现、教育转型价值意蕴的基础上,主动对标劳动教育的新需要,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手段、教师队伍等方面逐一改进,旨在多措并举助力劳动教育的提质增效。

    2025年S1期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中的思政价值挖掘与实践探索

    马晓娟;马晓婵;

    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蕴含思政教育价值。基于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耦合性,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既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熔炉,又是涵养个人科学认知与道德修养的根基土壤,更是锻造意志品质与奋斗精神的磨刀石。然而,当前劳动教育中思政价值的挖掘面临认识偏差、实践脱节、内容浅化、评价缺位等现实困境,制约了育人功能的充分释放。提出深化认知筑牢价值认同根基、协同联动构建全域育人场域、深耕内容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创新模式提升价值内化效能、完善评价凸显价值引领导向等举措,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育人的教育目标。

    2025年S1期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法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胡松钰;

    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法能够助力素养导向的现代教育转型发展,对于分科教学具有一定的解弊作用,可助推现代教育走向跨学科。基于此,文章剖析跨学科项目式教学法设计要素,包括高阶思维、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等。据此提出该教学法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范式,包括坚守学科立场,科学整合教学目标,融合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展示项目成果、构建跨学科评价体系等环节,可综合提升学生知识素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等,彰显现代教育实效。

    2025年S1期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